在华为、腾讯等大公司实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篇可以刊登在网站头条的新闻该怎么写?电视台的日常工作流程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在广播电视学首届毕业实习展中都可以得到解答。1月11日下午,经过老师同学们的数日筹备,人文学部广播电视学专业首届毕业实习展在八角楼A301拉开帷幕。八角楼大厅和文科楼的海报早已预热了气氛,大家的目光聚焦在2013级广播电视专业的同学们身上,这是属于他们交流分享的舞台。
实习展由人文学部新闻传播系系主任武文颖担任主持,她开场介绍了实习展举办的意义与初衷:“实习展是专业教学成果的最佳展示平台,尤其适合以实践见长的专业。没有比用作品说话更好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四年的学习成果了。”同时,她还隆重介绍了今天的全部到场嘉宾,包括新华社大连分社前社长傅兴宇、大连广播电视台人力资源部主任孙文阁、大连艾森品牌有限传播公司总经理陈姝、大连日报文教新闻部记者谢小芳、大连理工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侯庆敏等业界大咖;还有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传喜、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恒军、辽宁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黄玲、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书记郑保章、大工新闻传播学系各位指导教师等学界精英,以及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维平、教务处教学实践科王云龙、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部长李冲等资深实践教学管理者。2013级广电专业每个人的实习展示都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到的思考,即使无法前来现场答辩的同学,也用富有创意的音频、视频生动讲述了他们的实习经历和感悟。
北上广深:大公司的奋斗史
北京的腾讯、今日头条与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的麦肯光明广告有限公司分公司,深圳的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广电人实习的脚步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正如雷童同学所说,“独自解决工作和住房问题的生活经历让我有底气前往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而不感到迷茫和孤独。”大城市的磨砺和洗礼,是一项艰难的挑战,也是一次成长的升华。
答辩中,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大城市的奋斗经历。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张一同学说自己是“在枪林弹雨中成长”:经过两轮筛选、一轮面试,外加全程考核淘汰,能留在华为已不是件易事。他参与了被誉为“华为春晚”的华为市场颁奖典礼,负责晚会流程的设计与体验;制作过被称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及部门业务产品可视化的视频——从了解和把握业务开始,到文案、配音、脚本设计、视频制作,拥有全流程的技能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我希望这段经历能成为我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不同人生阶段的精彩过渡,”张一说,“爱拼,才能在枪林弹雨中成长。”历经今日头条、21世纪经济报道两个实习公司,写过数篇专业性新闻的遆亚奇同学也有着深刻的体会:“这是第一次完整地由个人独立完成所有的新闻报道环节——参观、采访、致辞、群访、与媒体同行进行交流学习,甚至与企业领导面对面对话。”她表示,实习体验让自己理论与实践不平衡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既是对过去三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未来方向的有益启发,希望在以一己之力创造价值的同时能收获更多。
报社与电视台:一线媒体的实战
在课堂上,同学们都练习过消息通讯的写作和新闻视频的剪辑;但媒体的工作直接与社会民生接轨,对时间紧迫性和新闻责任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课堂走到社会,不是简单的一小步,而是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和新闻记者共在新闻现场冲锋陷阵,也是很多广电人的理想。
大连电视台是我校广播电视专业的实习基地,在实习期,很多同学在大连电视台投入到一线媒体的工作之中。大连公共频道的法治新天地,一天的工作分为四个紧密的流程:外出采访、写稿配音、视频剪辑和审片串联。“由于法治新天地是直播节目,因此在下午四五点左右就需要结束片子的制作。”王沫涵同学说道。严格的时间节点并不能放松节目的质量审核,经过数天的业务实践,同学们便能顺利地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全部工作。财经频道,也有广电人的身影。在财经这块相对陌生的领域,做好新闻需要接触大量的新概念。完成了33个视频作品和近50份新闻稿件的王昊同学,在实习期拓展了全新的知识面:她知道了A股和B股的区别,知道了银行账户,知道了税务工商,知道了购置税和增值税这些以前只在课本上听过的名词对每一个居民实实在在的影响。“资深的媒体人都是杂学家。”王昊同学有感而发,“这些经济的知识还只是我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学到的,带我的老记者们已经在财经行业跑了很多年,思维和眼界俨然已成半个行家。这让我体会到自我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是作一名优秀媒体人必须时时刻刻不断提升的。”
考研人和出国党:校媒不“小”
实习期撞上考研复习和雅思托福,听起来是件分身乏术的事情,但广电的同学们依然做到了良好的平衡。他们选择在校媒实习,一边可以更灵活地安排实习时间,一边可以在校园媒体中得到实践锻炼。校媒的定位是服务师生、提供资讯,实际上所需要做的工作和对实习者的要求与一线媒体并无差别。虽为校媒,但却一点不“小”。
校媒的日常新闻推送,贴近大学生活,时刻关注校园动态,因此需要工作者准确地挖掘新闻点,既要争取阅读量又要保证内容,是趣味性和深度性并存。“维护好一个具有众多读者的微信推送号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官微实习的张荔童同学说,“大连理工大学公众平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大工的形象,这就更要求在做策划写文案时注意正面的宣传效果,多考虑各个层次、各种群体的不同受众真正想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校媒多以微信的新媒体平台作为依托,而新媒体运营也是当今新闻传播发展的最大趋势。结合新媒体的特征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同学们有自己独到的思考。“适度抒发爱校情怀是值得提倡的,也是为学校做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同时我们也要时时刻刻明确自己的定位,将客观、活泼、生动地报道校内新闻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在DUT学生工作处实习的吕君怡同学说道。同时,她在微信版面设计、推送时间、和新闻策划原则等多个新媒体发展角度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实习答辩结束后,前来的嘉宾对同学们的精彩展示做出了高度评价,并给予了殷切的期望。新华社大连分社前社长傅兴宇曾为广电1301班上过一学期的专业课,因此今天他的感受真切而又特别:“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一些同学的进步。正如刚才汇报的谷雪同学所说,‘我们的实习不是追求高精尖的成就,而是细心和耐心’;而社会实践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目标。”大连广播电视台人力资源部主任孙文阁为广电同学做出了两个特点的总结:技能全面多样,并且有个性、有思考、有想法。“大连电视台曾对大工广电专业进行定向招聘,单位的很多部门也有广电专业的学生。你们对新媒体技术有熟练掌握,在媒介融合和全媒体的战场上,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同时,她提倡学新闻的学生要更多地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大连日报文教新闻部记者谢小芳从一线记者的角度给同学们提出了建议:“做新闻,不要求惊天动地,不要求标新立异,首先要不能出错,保证出版安全。”她希望同学们可以保持文字的严谨性和政治的敏感性,明确自己所在位置的职责。大连艾森品牌有限传播公司总经理陈姝以三个在答辩中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学为例,提出了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几点要求:时刻有专业素养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发掘头脑的创意并扎实专业技能,而且能够不忘追求理想的初心。“我们要让自己在工作中独一无二,具有不可替代性。”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恒军感受到了大工广电同学们很高的综合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希望同学们可以既有理性的头脑,又具备人文精神。
人文学部广电新闻学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武文颖最后谈道,“实习,是书本到实践的接轨,是课堂到工作的桥梁。希望广电同学能通过实习,直观感受传媒行业的工作状态,有更加明确的未来规划,让此时点滴的积淀,汇成明日喷薄而出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