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张清华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作家协会副主席孟繁华先生应人文学部之邀,在伯川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分别作了题为“精神分析与先锋小说”和“历史化、经典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学术讲座,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学昕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张清华教授认为弗洛伊德式的无意识世界的精神分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和独特视角。他首先从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经典革命文学作品入手,指出运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对《青春之歌》、《百合花》等的解读,将极大地丰富作品的意义内涵。例如《百合花》作为一种身体隐喻的献祭仪式,用一般意义上的“牺牲”、“献身”、“军民鱼水情”等政治化解释,远远无法涵盖作品的主旨,而较为丰富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则在无意识层面上。接着,张教授分别对马原的《虚构》、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格非的《傻瓜的诗篇》等先锋小说作品,从精神分析的视角予以全新的解读。他认为只有深入精神分析的情境中,才能对上述作品的叙事内涵实现透彻的理解,从而揭开先锋小说闪烁其间的结构谜团与扑朔迷离的创作主旨。如弗洛伊德所言,艺术实为“力比多(libido)的升华”,《虚构》某种意义上近乎于“春梦的叙事改装”,在梦境中反复出现的力比多活动以各种隐喻形式在文本中获得呈现。而令众多阅读者莫衷一是的《透明的红萝卜》,如果从儿童性意识书写的角度出发,可以生发出关于生命能量书写的丰富心理意蕴,获得更为敏感而多解的意义与内涵。《傻瓜的诗篇》则把笔触深入到弗洛伊德理论中临床治疗方面的内容,成为一篇独特的关于精神病的发病原理和治愈方法的“理论探求”小说,再次印证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张教授剥茧抽丝、丝丝入扣的解读与诠释,不仅提示了先锋小说对人类精神或人性复杂性的探究深度,更向我们展示了文本细读的独特艺术魅力。
孟繁华教授首先从中国文学的学科建设出发,强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与特殊性,指出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积极关注当代文学最新的发展动向,始终站在当代文学批评的最前沿,这是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宿命。随后,孟教授通过严家炎先生新近提出的“现代文学的源头还应向前推进十年”的相关观点,有力地论证了即使过去在文学史上已经几成定论的中国现代文学,其历史化进程仍然没有完成,中国当代文学就更需要从历史化、经典化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与认知。孟教授特别指出应区分两种经典,即“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经典”,“文学经典”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淘洗,仍然具有非常高的文学造诣的作品;“文学史经典”则指虽不具有经典性,但在文学历史叙事中绕不过去的作品。文学史书写、作品的选本选刊、大学讲堂等都是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形式。最后孟老师提出“21世纪是没有文学经典的时代”的观点,他认为尽管当代的文学创作有着丰厚的积累和极高的起点,但其经典化已不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文学发展内部规律的制约,文学形式在其发展成熟到极致的时代必然走向衰落。今天的长篇小说就遭遇这个问题的挑战,无论如何评价近百年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无论这一文体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它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另一方面由于边缘文化崛起的挑战,应运而生的大众文化以及大众文学的日益经典化,逐渐湮没了严肃文学的写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孟教授以其敏锐的观察、深厚的学养、饱满的激情和幽默的话语,启发并引领大家对当代文学的深入思考。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系列讲座”,自2008年9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邀请了当代著名作家格非、阿来、苏童、迟子建,著名学者、批评家陈晓明、李辉、罗振亚、王尧等前来我校讲座,并得到了学校学部领导师生及各部门的热情支持与参与,成为我校人文素质培养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高小弘、王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