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部举办“当代著名作家、著名学者系列讲座” 2013年首场学术报告

2013-05-16

5月15日下午,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吉林大学校长刘中树先生与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白杨教授应邀在图书馆普罗明特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刘中树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以其厚重的人文底蕴、稳健严谨的学风和丰富多维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权威性地位。
刘教授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启发大家认识和思考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他围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概念”、“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由古代向新文学的现代转型”、“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变革发展”三个学术问题展开论述。首先分析阐释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观”、“晚清、近代文学——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两种历史层面“命名”的意义,进而提出“转型过程中的文学——现代性质的文学”的概念界定设想。
刘教授引领大家特别关注晚清到近代(1898—1917),即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期。他分别阐释了“变革”的推动者:“官吏知识分子”和“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并指出无论是王国维提出的中西哲学融会,还是梁启超倡导的“三界革命”,都为“新文学”的发生进行着思想补给与历史准备。
在谈及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变革与发展时,刘教授重点分析了两个时间段,即新文学的创生期(1917—1927),依次论述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的文学贡献,彰显的三大“五四精神”是思想启蒙、政治救亡与走向世界;“40年代”的文学(1937.7—1949.9),在抗日救亡主题下,作家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转向思索民族命运、民族苦难和民族性格。而“抗战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三个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仍是当前学界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论题。
随后,吉林大学白杨教授带来了另一场题为《有爱无悔:1970年代台港文社运动与文学》的学术报告。她以《八十年代访谈录》与《七十年代》两个文本为例,引出文学界“代际”划分的议题。白教授聚焦具有“青春五四”时代色彩的1970年代的台港,为学生讲述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她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勾勒出20世纪70年代台港“文社”运动的发展状况,特别提到“保钓运动”对这一时期台港文学的深刻影响,并介绍了台湾关于“现代诗”的文学论争。她定义1970年代的台港文学精神是“追寻”,青春气质、理想主义、怀疑反叛是这一时代的独特标志。
两位学者的精彩讲座开拓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又给予了丰富的学术馈赠,展示出宏阔的学术视域并提供了扎实的文学史料。该讲座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大连市东北亚文化研究发展基地主办,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学昕教授主持并进行精彩点评。这也是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著名学者系列讲座”在2013年的首场学术报告该系列讲座自2008年9月开办以来,坚持每学期邀请当代著名作家和学者来校为学生讲座,成为我校人文素质培养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戴瑶琴 胡博雅 通讯员金保德)
嘉宾简介:
刘中树教授,著名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现为吉林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吉林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文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鲁迅、东北亚等问题研究。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的文学观》、《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中国现代文学教程》、《刘中树文学论集》(三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