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7月7日,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大连理工大学国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台湾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台湾中山医科大学等院校和我校的近20名专家学者,就“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7月6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隆重召开。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洪晓楠教授致开幕词。洪部长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且介绍了我校概况,特别是哲学学科发展的相关情况。他还对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指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方法论问题”涉及两个方面,即中国哲学的世界表达和世界哲学的中国表达。随后,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文成伟教授主持下,山东大学的傅永军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前教授与台湾大学的李贤中教授分别做了“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几点思考”、“从临界效应看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传统思想的现代扩展方法——以墨学为例”的主题报告。
之后,会议分为四个时段进行报告。第一时段报告中,来自台湾中山医科大学大学的萧宏恩教授报告的主题为“当代墨学与医学”,探讨了在当今时代,通过“情境的建构”转化墨学,以解决医学科学的不确定性以及与人自身疏离的问题;山东大学的刘陆鹏教授则以“原因抑或结果及其他”为题进行了报告,追问了中国哲学为什么要走向世界,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是我们做事情的原因,还是做事情的结果等问题。在会议第二时段,来自南开大学的张晓芒教授与来自天津商业大学的关兴丽副教授作了题为“先秦推类模式及其规则意识”的报告,探讨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推类”的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南开大学卢兴副教授的报告则探讨了牟宗三和劳思光所代表的港台地区的“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方式。第三时段的报告中,来自厦门大学的朱人求教授和周克浩博士分别就“话语分析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近百年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向度转变”进行了报告,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范式转化的历史过程和可能性途径。会议最后一个时段,来自厦门大学的谢清果副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徐强老师分别报告了“共性与个性的张力: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方法旨趣”、“汉学视角下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方法论问题”,探讨了汉学等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问题可能具有的启示意义。在每个时段报告之后,与会学者都针对报告内容进行热烈的讨论。
最后,与会人员行了综合讨论,探讨的主题包括: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的现代诠释问题、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与跨文化交流问题、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和应用途径问题,以及具体研究课题及各学校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在充分而又热烈的讨论之后,王前教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关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方法论研究,一方面需要开展学术合作,建立学术共同体,增设网络信息平台,促进学术动态和成果的及时传播与共享;另一方面,要注重研究中国哲学在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上所做的贡献,充分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优势与不足,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切实推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进程。
本次“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是一次小规模但深入型的会议,会议的形式保证了相关主题得到深度的讨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对“中国哲学需要走向世界”这一重大问题的共同探讨,有助于促进我国学术界今后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哲学如何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找到更好的答案。本次研讨会也将有力促进我校哲学学科建设,特别是中国哲学研究和国学研究的发展。(文 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