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人文学院中文系师生齐聚一堂,一场题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中心北移’”的学术讲座在此热烈开讲。本次讲座由中文系梁海教授主持,特邀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周保欣主讲,现场座无虚席,互动踊跃,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周保欣教授便抛出核心思考:理解“中国现代文学”,需先重新锚定“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基本概念。他强调,中国在自然禀赋、政治演进、历史脉络与文化地理上的多元复杂性,早已深刻烙印在文学的精神肌理之中。由此,他提出“以地理视角重审文学”的创新研究路径,以沈从文《边城》里湘西风土、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江南冬韵及《诗经》里的黄河流域风物为例,生动阐释文学文本中暗藏的气候特征、物产分布与生态图景,主张文学研究应打破学科壁垒,与历史、哲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构建深度对话。

基于这一视角,周保欣教授对传统现代文学史“三个十年”的时间划分范式提出反思。“中国不是铁板一块,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并非同步席卷全国,而是由特定区域率先开启浪潮。”他明确指出。据此,他将现代文学发展梳理为三大地理演进阶段: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黄遵宪为代表的珠江流域文人,率先打开“中国文学世界化”的视野;民国初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长江三角洲依托深厚文化积淀与上海的出版业优势,完成现代文学体裁的全面转型与成熟;全面抗战爆发后,文学中心正式北移,东北作家群崛起,黄河流域成为新的文学重镇,战争创伤与土地革命实践深刻重塑了文学的主题内核与风格特质。随后,他进一步从外部时代刺激与内部文化回应两个维度,结合不同地域的历史条件与文化基因,深入剖析了“中心北移”的动力机制,逻辑层层递进,论证详实有力。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热情高涨,围绕“文学性与政治色彩的平衡关系”“东北青年作家的地域书写特色与创作困境”“地理视角学术转向的契机与方法”等议题,与周保欣教授展开深度探讨。周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逐一回应,见解独到,引发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

讲座尾声,梁海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周保欣教授的分享不仅清晰勾勒出中国现代文学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与内在规律,更充分彰显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为在场师生打开了文学研究的新视窗。

此次讲座以地理为钥,重新解锁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密码,既拓展了师生们的学术眼界,更激发了对文学与地域、历史、政治深层关联的持续思考。最终,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