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寻找我们的文化命脉”: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来我校讲座

2014-10-23

    为帮助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化形势与发展趋向,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切实提升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认同感,10月16日上午,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在伯川图书馆报告厅,以“寻找我们的文化命脉”为主题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讲座由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联合大连市哲学学会主办,哲学学会、人文学部相关领导及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讲座由人文学部部长兼学会会长洪晓楠教授主持。

    讲座中,长期从事伦理学问题研究的万俊人教授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深入分析引起中国文化发生巨大转变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我国近代以来存在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进而指出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要立足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寻找我们的文化命脉。

 

 

    万俊人教授从“天安门孔子铜像”风波引题,指出当今社会文化自信不足,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应以文化自信为前提。通过对比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沿袭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得以延续至今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以引起中国文化巨大转变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甲午海战为例,万教授解开了近代以来中国出现的“间歇性文化自虐”现象之谜。甲午海战对于强大的封建帝国是沉重一击,给当时乃至此后的中国带来严重的文化创伤,“后文革时代”带来的文化倒退更是让中国文化遭受空前的危机,中国成了文化的漂泊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以极快的速度重新点燃了人们的文化发展热情,但是这种发展取向却颇受争议。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消费文化和过度西化现象,万教授表明,中国现代社会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巴比伦化,即注重发展以享乐为中心的第三产业文化,这是与世界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根本背离的,因此,要寻找文化命脉必须树立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引领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那么,怎样寻找文化命脉的源头活水呢?万教授指出,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延续传承,而传承的前提是保存。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各国文化交互融合,多向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要取得文化的长足发展,首先就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理念,把握我国文化命脉,实现“有精神、有心灵、有文化”的精神追求。

    讲座结束后,万俊人教授针对现场学生关于文化问题提出的种种困惑,都给予耐心解答,与师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对于“中国文化的衰落代表寿终正寝还是短暂的脉搏虚弱”的疑问,他指出,我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期间遭受种种“非难”,但我们仍旧要理性看待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西化中认清方向、扎稳脚跟,实现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万俊人教授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大家寻找文化命脉,气氛活跃,赢得会场师生阵阵掌声。讲座深化了师生对文化发展的认识,透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几次转向,以近代以来出现的文化现象为视点,对我们理性看待传统文化有启迪作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主讲嘉宾简介:

    万俊人,1958年出生于湖南岳阳,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1986年获北京大学伦理学硕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基金”访问学者。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哲学组专家成员,国家学位办同等学力申报硕士学位综合考试专家命题委员会哲学组成员兼组长,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和该校哲学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孔子研究》、《中国学术》、《开放时代》等杂志学术编委等。目前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史等方面。主要著作:《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等近20部;译著《政治自由主义》等10余部。(代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