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系列讲座”首场报告在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前教授以“我的治学体会”为主题,结合自身科研历程向与会师生解读科研活动中的科学规律。学部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及部分研究生等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王前教授针对当今青年教师面临的多重压力和学术方向遴选等科研难题,提出科研活动应注重的7个要素并逐一解读。
求新:王前教授指出,所谓求新即要追求新的学术增长点,不能只局限于原有的学术方向,青年教师尤其不能过分依赖自己的导师,要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拜师:拜师,拜的要是自己研究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名师。王前教授指出,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拿出自己拜师的诚意;二是在拜师之前必须要有所准备,这不仅是精神准备,更重要的是知识储备。
合作:合作的目的是要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实现强强联手,因此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尽量和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进行跨学科合作。在这里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合作成果发表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与合作对象斤斤计较,要拿出自己合作的诚意;二是在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要有牺牲精神,同时为确保自己的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必须有自己独立研究;在与国际学者合作时,要注意学术底线和政治底线问题。
定位:针对青年教师当前学术发展迷惘的问题,王前教师给出了将自己定位在一流学者候选人的位置这一建议。
优化:这主要是指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法,使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王前教授也传授了自己的方法。比如随手记录好的文献的出处、记录自己灵感、思考别人的优势等。
反思:要及时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和评估,并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这一点上,王前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经验。比如说每天都要记录下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定期反思,从中发现不足;要时刻抱有危机感,不断督促自己,不断开展科研活动。
执着:在这一点上王教授强调青年教师要有时间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强调要时刻怀有一颗平常心,保证自己虽然还未达到自己的目标,却一直在努力。
在互动环节王前教授也有针对性的解决了科研活动节奏和国际合作连续性等问题,给予与会师生新的启发。
本期讲座由学部科研副部长刘宏伟教授主持。据刘宏伟教授介绍,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系列讲座”从五月份起陆续开展并形成长效机制,将通过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领域著名专家为学部师生作科研能力提升报告,藉此提升学部师生的科研能力、拓展科研思路和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