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现象学及其当代进展脉络”——山东大学张祥龙教授来我校讲座

2015-12-28

 

122627日上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祥龙应邀做客我校人文学院哲学系,分别以“何为现象学?”、“现象学的当代进展脉络”为题,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两场精彩报告,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了现象学的内涵、发展脉络以及在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报告由哲学系教授王前主持,部分教授、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近百人聆听了报告。

 

说明: IMG_0441.JPG

 

张祥龙教授从自身治学经验说起,谈及了学习和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困难和捷径。张教授认为,现象学方法的革命性、现象学著作的晦涩表达风格、现象学门派的频繁转变以及英美分析哲学的概念化影响等因素都造成了学习和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困难。而进入现象学的一条可取的“捷径”就是进入还原的思想状态,还原的方式可以是西方的或东方的,也可以是依循你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

 

说明: IMG_0449.JPG

 

随后,他分析了现象学的方法及特点,并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观点为例,将两者进行了对比。他强调,现象学的口号是“朝向事情本身”,而这里的“事情本身”指正在发生的活的经验本身。关于现象学方法,胡塞尔说“知性要尽可能少,直观要尽可能纯”,海德格尔则说它是达到 “出自它本身的东西的知识”。胡塞尔的还原方法,既意味着要尽量减少在先的思想框架,也意味着在恢复原初经验的基础上从质上增加经验的维度,看到比传统更多的东西。我们只需忠于自己的直接经验,看到现象是发生着的意义的东西整体而不单纯是意义的局部,现象处在一个时间流中,而不是现成实心的,是“被构造、同时又进行构造”的,它被一个内在的发生过程构造出来,并且又同时参与新的现象的构造。胡塞尔谈到了意向性的知觉经验,比如看一个桌子,我们看到的是桌子本身以及它的可能用处(作讲台),而不是只看到一些抽象的性质。在这些意识中必然包含着内时间维度,而原经验具有着活体性和时晕性,它是时间晕同时参与下个时间晕的创造,意识同样以流的方式扩展开来,普遍性与个别性在这种发生的过程中被打通。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所直接经验到的就是生存时间的晕节奏造就的主客未分离的实际生活经验,比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讲台,而不仅仅是一个桌子,而讲台在使用的时候才是最原初的经验,那时它还没有被作为是对象来加以认识。现象学应当让“让那自身显现者,以自身显现的方式,被从其自身看到”,这是一个将可能性张大起来的过程,并表现为“在自身之中并且为了自身地在自身之外”的时间性,这样意义下的死亡便具有根本的存在论含义,不只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一种深入到人的最基本生存方式的现象。

 

说明: IMG_0455.JPG

 

在谈及现象学的当代进展脉络时,张祥龙教授从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舍勒、莱维纳斯入手,分析了现象学思考在不同现象学家那里的质的丰富性和内在呼应性。张教授认为,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梅洛庞蒂在现象学中进行了突破性的思考——“身体的现象学”,他将“身体”命名为“身体场”,并用众多的病例证明,身体自身有认识的功能和意愿,它虽然是还未对象化的,但它恰恰是意识的来源,随时可以被对象化的。舍勒提出,最根本的体验应该是情感、人格和伦理体验。他认为现象学提供了一种伦理上的直观和明查,意象活动在先,可以构造出伦理角度上的好与善。而莱维纳斯犹太人的背景和在战俘营的经历,赋予了其现象学特殊的意味。他认为,现有的现象学似乎都忽略了与“他者”的关系,尽管与世界的联系已经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最原本的关系是“真”。“我”遇见“他者”的一个情境,恰恰会引起伦理上的共鸣。在莱维纳斯那里,“时间”是“被扯断的”,未来似乎是永远达不到的未来,过去似乎也是无法回忆得起的过去。张教授总结指出,不同的哲学家们,在现象学的思考中虽然各有特点,但却又一脉相承,他们都是在对胡塞尔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两天的报告中,张祥龙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形象在实例、幽默诙谐的语言带领大家走进了“神秘的”现象学的世界,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体系宏大”且“深不可测”的现象学清晰、通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现象学在欧洲大陆经历的浮沉过程却与中国思想有颇多契合之处,在思想意识和生命体验中所具有的内在时间构造维度,恰恰是中国思想的特征。整场报告气氛活跃,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讲座梳理了现象学的发展进程,深化了师生对现象学的理解和感悟,对师生拓展科研思路和视域、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思想进行有机的融合具有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哲学系朱雯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