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美育文化活动纷呈 助力“大工人文周”

2023-11-02

菡萏含情湖内秀,人间最美是金秋。为丰富首届“大工人文周”活动内涵,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院艺术教育中心携手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同举办了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使大工学子在科学、人文与艺术的融合中启迪智慧,温润人格。

追寻工匠精神 传承匠心文化

10月27日下午,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刘丹带领我校博士生、研究生在研教楼304室共同举办了“首届博士硕士‘艺术+’美育学术沙龙”活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技艺进行交流。来自学校各学院近300位师生,聆听了来自夏博涵、陈一帆、谭朴、欧阳璐、任安琪、李雨柔同学的精彩汇报。夏博涵作《宫廷技艺百宝嵌》报告,从百宝嵌的发展历史、技艺和作品等方面一一展示,并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宝嵌传承人周洪俊为同学们带来视频寄语。陈一帆作《书籍装订与纸制品印刷工艺》报告,介绍了不同历史时代书籍的常用装订方式,并比较了它们适用的纸张类型、使用场合、特点型号等。谭朴和欧阳璐作《搭建“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汉语桥》报告,从“一带一路”合作中我国与相关国家的艺术品互赠、美术展等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孔子学院的服装展、陶瓷展等系列活动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和影响。任安琪和李雨柔作《艺术+人工智能—AI之笔》报告,以ChatGPT和Midjourney为例,分别介绍了AI语言和艺术的生成逻辑及AI的现实应用领域。刘丹作《中国非遗“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报告,向同学们介绍了文物修复,并结合自己手工装裱的立轴古画,从装裱修复的含义、装裱修复的基本步骤以及装裱修复技艺传承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讲解。此次沙龙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人文学科发展和学术文化品牌创建。

浸润琴韵之声 感悟传统之美

10月27日晚,人文学院特邀我校艺术硕士毕业生郑都春(现大连爱乐乐团古筝演奏员)在八角楼A301为300余本科生带来一场精彩生动的“积先贤之学 沐琴韵之风”美育学术讲座。讲座由艺术教育中心教师雷舒雯主持。郑都春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从筝的结构、技法再到作品,一点点拨开了这件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乐器的前生今世。从古曲《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到现代作品《战台风》《云水禅心》,她用作品为学生们阐释了我国当代音乐如何延续着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学观念。最后,郑都春与雷舒雯携手表演钢琴与筝的协奏曲《临安遗恨》。精湛的演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筑梦艺术舞台 展示学子风采

10月30日晚,由艺术教育中心教师毕源红指导与策划的“第15届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汇报”在八角楼A301举行。此次汇报是在800多名艺术课程选课学生中遴选,经教师指导排练后,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一次才艺展示。活动旨在用课堂联结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用实践融合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学生的表演情真意切,生动美好,感染着现场师生。师生在充满美感的艺术实践中感受共同成长之美,展现了大工人文周的全向度的美育氛围,实现“以美育公,以美培能”的教育目的。

发掘民俗特色 唱响历史回音

10月27日,“莱讲青春‘历史的回音’”系列讲座在盘锦校区开讲,辽宁省著名作曲家隋永明为大工学子带来了“辽河口民间音乐的溯源、发展及传承”的主题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白一平老师主持。隋永明多年来潜心发掘并收集了独具辽河流域的特色音乐符号,以其为基础素材,融合民谣形式,寄希望于充分展现出辽河文明的汇集地——辽河口文化的暖色调。他表示,其作品中现代音乐的旋律特点增强了传唱度,严谨的传统管弦配器法提升了艺术性,从而打造出新时代的流行音乐体裁“辽河口民谣”。隋永明以此为基础创作的一系列民谣歌曲,体现了与辽河口的文化连结,其艺术生命力也在音乐的传承中生生不息。在提问环节,同学们与隋永明积极互动。隋永明表示,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工作者,描绘好这份“暖”,讲述好新时代辽河文明的故事是其应有的责任,希望可以把这份“暖”传递给同学们。

人文学院将继续发挥艺术教育中心的师资优势,以更多高水平文化艺术育人活动,满足师生对丰富美育资源和优质艺术文化的期盼,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传播美,形成高校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