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人文青年在行动: 深入社会躬行实践,为大美无障碍发声

2022-09-06

无障碍环境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石。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赴浙江省杭州市“执道以御今,居善化通途”暑期实践团致力于学习并宣传无障碍理念和知识,践行无障碍环境的调查研究,以期为无障碍促进工作贡献微薄之力。

创新技术发展,数字赋能智慧城市

在数字化城市治理方面,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德清地理信息科技馆。在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城市大脑模式”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让人们看到了利用数字技术助推无障碍的广阔前景。在杭州城市大脑展厅,实践团成员何宇轩现场体验了“30秒酒店入住”,通过一张身份证,短短30秒不到就可以办理酒店入住并拿到房卡。

深入社会基层,聆听有温度的声音

7月2日,实践团成员在杭州湖滨街区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向市民展开问卷调查。成员耐心指导被调查市民,保证其认真填写完问卷并现场回收了125份有效问卷。问卷显示,市民对无障碍设施的关注程度并不高,其中不乏并不知道“无障碍”这一概念的市民。对于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数字技术的使用,市民多表示支持,其中在电子地图上标注无障碍设施位置以及搭建残障人士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平台这两点呼声较高。

走进万千现场,用心感受城市脉搏

在实地调查方面,7月4日,实践团成员前往杭州市中医院进行考察。经过一系列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造,医院能够提供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服务台、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以及远程手语翻译等多项服务。医院的工作人员现场为大家展示了经过改造后的“折叠”无障碍服务台——只需将普通服务台一侧的桌板翻起并加以固定,可供轮椅人士使用的服务台就搭建完成了。医院作为一个极特殊的场所,无障碍环境应当达到较高水平。

当日,实践团成员还进行了盲道行走体验,由于盲道年久磨损、不连续,成员们在行走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安全隐患。实践团成员高深在行走过程中就险些因为盲道的破损崎岖而摔倒。可见要想为视障人士打造一个安全的交通环境,还须人们不断努力。

7月16日,实践团成员前往德清进行调研。调研立足于“浙里办”软件中的“德清助残码”,重点对“无障碍设施”“辅具共享”“无碍公交站”三项服务进行考察。实践团成员管声华按照“德清助残码”的提示前往一家商场中的沃尔玛超市,在超市里果然找到了地图上标注的“辅具共享”服务点。据工作人员介绍,商场中曾有腿脚不便的老人前来借用过轮椅。德清县整体无障碍设施建设较为良好,街头随处可见无障碍标识,盲道建设水平也较高,但无障碍环境的系统性仍有待提高。

以勤学愈愚昧,潜心问道于百家识

在专家访谈方面,实践团成员于7月4日对杭州市残联的一位部长展开访谈,通过访谈得出杭州前期无障碍环境建设得不到发展与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社会公众对于无障碍理念的认知不够全面、组织领导体制机制亟需完善、无障碍法治保障还需加强。关于无障碍电子一张图平台的构想,现存的阻力包括政企合作存在壁垒、平台推出后存在责任风险等。

7月7日,实践团与东北财经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市无障碍建设促进会会长、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兼职副理事长吕洪良老师在腾讯会议(线上)展开访谈。吕洪良老师为实践团成员未来的调研与宣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方案。他提示实践团成员:“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不能等意识提高后再开展无障碍促进工作,应当通过机制体制的完善与技术手段的革新来保证无障碍环境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人们的意识与观念。”

通过暑期实践,实践团成员对无障碍理念与调研方法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将坚持实践调研,用实际行动为无障碍促进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