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周庆安教授分享:“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迷思”主题讲座

2023-05-12

2023年5月11日18点30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线上分享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迷思”的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新闻与传播学系共同承办,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副部长武文颖主持,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280余位师生线上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周庆安教授从身份认同重构视角,深入分析人工智能环境下国际传播迷思。讲座开篇他提出“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这两个被高度重视的概念是如何碰撞的:是技术的还是观念的、世界的还是国别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数字的还是叙事的?

接着,周庆安教授提到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对国际传播的影响。目前冲突情境没有消解,智能技术在国际传播中进一步强化了叙事的风险,扩大了风险的感知、风险的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构成了新的国际传播风险,国际传播从历史冲突情境进入到叙事风险情境,我们正身处于话语复制时代。

在此基础上,周庆安教授分别从个体、社会、国家、文明和中国身份认同重构角度,细致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变化,以及如何有效重建国际传播中的信任机制。

讲座结束后,周庆安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线上交流探讨,大连理工大学陈欢同学对“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进行提问,周老师耐心回答道,人工智能对于新闻工作的影响比较小。因为新闻工作解决的是小数据的问题。99%与1%,我们关注的是1%的事情,做的是在平衡趋势与故事。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有质量的原创”,人工智能已经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时空逻辑完成了构建,但很难改变有效更真实的优质稿件写作。人工智能对于新闻业表达形式有影响,但不是生态性的影响。

最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王爱玲进行了点评,提出中国的国际传播,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改变信息传播的逆差提升被认同,周庆安教授结合人工智能背景下风险感知、叙事情境等方面的变化,强调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中国文化和中国叙事的不可复制性,即身份认同和信任体系的重构,并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驱动下的身份认同从历史向度、技术赋能和观念重构方面提出了创新性思路,更具有学术深度和拓展度,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启发我们对国际传播新的思考和认知。此次讲座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讲座嘉宾周庆安教授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第十届全国记协理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内多家媒体的国际时评专栏作者等,主要从事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媒体与外交政策分析,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