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大连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首届《艺术名家讲堂》活动在八角楼 A301 举办,活动持续两个多小时,并取得圆满成功。首届《艺术名家讲堂》邀请到了著名的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姜万通老师作为开讲嘉宾,主题为《作曲家告诉你音乐是什么》,让现场的观众亲切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感受艺术的熏陶。
此次《艺术名家讲堂》活动艺术教育中心别出心裁地采用嘉宾开讲,现场配合钢琴演奏,同时从几百位学生中选出学生代表与开讲嘉宾进行深入的艺术对话的方式,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阵阵。活动最后,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张一凡教授为开讲嘉宾姜万通老师颁发纪念奖牌。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姜万通老师带着良好的学术背景和新时期的使命,从容地行走在讲台与舞台之上。活动一开始,姜老师借用PPT和视频片段,生动地讲述音乐(艺术)起源说。在介绍游戏说、模仿说、巫术说以及劳动说的时候总会挑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或小故事拉近观众与艺术的距离,特别是讲到“劳动说”时,姜老师还唱起全国各地有名的劳动号子,引发观众的阵阵笑声。当姜老师如数家珍地谈论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的时候,让观众看到中国一代著名作曲家的风范。
为了让大家对于一些音乐风格有一些了解,他列举了巴洛克时期著名音乐大师巴赫,谈到他深沉、悲壮、广阔、内在的风格,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讲到管弦乐队,他会细心地说:“观众管弦乐队的规模在60-80人,而我国汉代的汉乐府有1000乐工,无不显露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赞赏和依恋。
音乐是什么?有什么用?姜老师富有哲学意义地给出回答:“百无一用才是无所不用”,幽默的讲述他如何与音乐结缘,如何在音乐创作的路上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勃拉姆斯说:“作曲并不难,但剔除多余的音符却是极为困难的。”姜老师从三个方面让大家如何品味一部音乐作品。第一,从作者本身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观念以及技术技巧;第二,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第三,把握作品烙印着的时代痕迹。活动现场请到中国人民大学音乐系刘瑠博士的钢琴演奏姜老师近期的音乐作品,《一杯美酒》和《东北风情之文咳咳武咳咳》等,为了让观众体会到音符的变幻与美妙,姜老师让刘瑠博士左手弹、右手弹、双手弹,现场观众钦佩不已。
活动第二环节,现场的学生代表频频发问,姜万通老师感慨:“大连理工大学的莘莘学子真的很善于思考,有问题意识,你们提的很多问题给我很多启发……”来自建设工程学部朱晓峰问到:“姜万通教授将混沌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到音乐理论的研究中,撰写博士论文《混沌·分形与音乐——音乐作品的混沌本质与分形研究初探》以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审视学校艺术教育——建立开放的艺术教育体系”,想请问教授是如何想到将音乐与这些学科进行交叉,去进行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姜老师回答发人深省,他说:“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混沌理论期间自己没有创作一首作品……现在我们做研究就是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他也谈到:“其实混沌理论本身就是学科交叉的成果,我国甚至全世界的高校都欠缺既懂科学又懂音乐的人才……”所以,在任何领域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每一次全新领域具有现实意义的相互审视,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理论突破。也正因为此,音乐理论与混沌理论之间即远即近的边缘关系,也就注定了理论方面的突破性。当外国语学院杜懿晨问到:“中国乐派如何在世界站稳脚跟”?姜老师的回答让现场响起阵阵掌声与赞许的目光。“中国乐派走向世界靠的是强大的中国听众,如今只有北京的音乐厅能做到座无虚席,你看看维也纳,看看国外的音乐厅……”姜老师语重心长地讲述着目前国内艺术氛围的缺失,并希望大家能够多用自己挣来的钱做一些艺术选择,让自己的人生不一样。
罗曼·罗兰曾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当观众席上好不容易抢到提问机会的学生问到古风流行乐,电子音乐的相关话题时,姜老师娓娓道来他与电子音乐的前尘往事,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学电子音乐出身”。道出听现场与录音的迥然差异,号召现场的年轻人去听音乐会,感受音乐的魅力。
“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艺术教育中心,一直以来承担着校核心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十几门的选修课程,涵盖音乐,美术,绘画,戏剧,影视等多种审美艺术,提供平台让广大师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作为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的延伸,曾举办多届《献给母校的歌》《艺术与科学的对话》系列活动,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让普通学生也参加到艺术展演的氛围中。 接下来艺术教育中心继续推出《艺术名家讲堂》系列活动 ,旨在营造大工艺术氛围, 让更多的高雅艺术走进校园, 提升大工师生的艺术品位,敬请关注!